“两千多年前,他以‘有教无类’破阶层之隔;两千多年后,我们以典籍为桥,探寻教育真谛——当孔子的智慧遇见现代校园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”9月28日下午3时30分,恰逢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日,由博雅书社主办的“对话先贤:跨越时空的教育智慧与现实回响”主题活动,在如皋校区四方学馆二楼阶梯教室温情启幕。众多同学与指导老师李俊青齐聚一堂,通过光影呈现、经典诵读、思辨研讨与时空对话等多种形式,共赴一场跨越古今的教育对话之旅。
活动在短片《孔子的教育足迹》中拉开帷幕。片中生动的画面将同学们带回两千多年前的杏坛,孔子与弟子围坐论学、周游列国的场景,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。“如果孔子来当代校园,会如何看待我们的课堂?”主持人吴钰倩的一句设问,直接点燃了大家的思考热情,为整场活动定下“以经典解现实”的核心基调。
程心莹、卢奕含两位同学率先解析了孔子思想跨越千年的现实意义,点明活动主旨: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回归经典阅读,探寻教育本质,让古老智慧为现代学子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滋养。
在典籍共读环节,张雨星、郭晶晶两位同学带领全场诵读《论语》中的教育经典——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“学而不思则罔”……并用“一句话解读”,将古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。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,同学们围绕“‘有教无类’与教育公平”“‘因材施教’如何落地现代课堂”“‘学思结合’应对碎片化学习”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刘俐、姜昕彤等同学则结合自身课堂体验分享观点,让传统思想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。
最具创意的环节莫过于“跨时空对话”一一任一诺、洪睿锦、程然三位同学分别扮演“孔子”与“现代师生”,通过三组情景剧,直面成绩焦虑、个性差异、信息过载等现实教育问题:以“吾非生而知之者”引申出“有教无类”的现代解读;以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”启发关于多元智能的思考;用“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”展开关于“信息素养培养与深度学习实践”的思辨讨论。
从《窗边的小豆豆》里尊重天性的“散步教学”,到《第56号教室的奇迹》中点燃心灵的“育人智慧”,经吴钰倩、黄梓钰等同学的深入剖析,这些教育理念与孔子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”的教育理想隔空回响,共同谱写着从“诲人不倦”到“关怀心灵”的教育新章。
王思雨同学结合教育实习经历,讲述如何在备课中设计差异化任务、在课堂互动中关注不同学生需求,让“因材施教”从典籍走进实践;马尧同学分享了通过“阅读批注+小组辩论”落实“学思结合”的方法;徐吴茜同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“孔子的智慧并非标准答案,而是一把钥匙,启发我们根据现代教育规律,探索适合当下的解决方案。”
活动尾声,陈子涵同学宣布:由博雅书社和图书馆共同设立的“孔子教育智慧”专题书架,已在外借书库揭幕,首批收录《论语译注》《孔子的教育思想》等50多种书籍。杨文瑞同学则现场启动"经典共读打卡"计划,鼓励同学们持续开展阅读与思考,从经典中汲取成长的力量。
当暮色浸染书卷,活动在李俊青老师的总结陈词中拉下帷幕。李老师希望同学们将这场对话内化为后续行动,让儒家经典的教育智慧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,为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底蕴注入强劲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