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 而“仁”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为了培养同学们对我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,增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意识,如皋校区读者协会与图书馆共同举办了一次“品《论语》,知‘仁’意”的读书分享会。
11月11日下午,读者协会的成员们与指导老师李俊青集聚一堂,于信息楼二楼北阅览室进行本次读书分享会。首先,分享会主持人徐冰睿同学以一段对孔子与《论语》的介绍作为起始,随后又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将同学们带入到探究“仁”意的氛围中。
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“仁”的看法。通过杨娜娜、宋雨薇等同学的分享,同学们认识到了“仁”的最初含义其实是一种道德范畴,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。
随后,尤兰兰同学在比较了孔子对“仁”的各种解释后,认为孔子回答子张的话更能说明仁的内涵: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 尤兰兰对此一一进行了剖析,并联系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实际阐述了自己的见解。
接下来在对“仁”的讨论中,陈胜楠就《论语》中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”等几句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她认为“仁”首先是“仁爱”,“仁爱”可以分为两方面,第一是爱自己,第二是爱别人。仁爱是做人的根本。新冠肺炎疫情肆意期间,就有无数仁人志士,舍小家为大家,用行动实践了舍身成仁的无私大爱,将仁爱精神发扬到了极致。
如果说“仁爱”是“仁”的根本,那么“仁德”就是“仁”的思想能够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。方文竹同学认为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这句话可以算得上是孔子切身的经验之谈。只有将人的“善”面扩大了,才促成“仁德”。“仁德”也正是仁爱范畴中“爱他人”思想的深刻体现。
在“仁”的众多领域中,倪玲同学认为必然少不了“仁政”,但“仁政”对于现在的同学来讲是比较晦涩难懂的。倪玲同学以“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”为切入点,指出“仁”的根本就是孝,由家庭推广到社会,才能“泛爱众”。若身为统治者,就要实行仁政、德政,才能“天下归仁焉”, 倪玲同学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对各级干部讲话中提到的“增强仁爱之心, 以百姓心为心”来阐述“仁”的思想的传承。
朱淑君等同学认为论语中的“仁”的思想历经千年,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“仁”的思想的具体体现。荀菲等同学则从所学专业的特点出发,认为作为未来学前教育战线中的一员,对自己的事业、对每一位孩子都应抱有仁爱之心,要更好地将论语中的“仁”学思想传承发展下去。
活动最后,指导老师李俊青表示,同学们通过两个星期的研读,对“仁”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解,但还是浅显和不够的。儒家文化博大精深, “仁”的思想更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。今天的分享只是开始,希望同学们多多品读经典,传承中华文化,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力量,滋养自己的成长。